您好,欢迎来到上海美术考级网 全国美术考级上海考区委员会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蓝书画院
当前位置:首页 >> 美蓝书画院 >>
收藏已变为有限开放的游戏
  发表时间:2014-10-16 16:47:08   浏览次数:

张艺

过去50年间,全球艺术市场在专家的鼓吹和媒体的欢呼声中经历了巨大的价格增长,购买艺术品逐渐变成了超级富豪的专利。

50年前,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纽约,或者是在巴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品收藏的行列中去,来自高尚社区的绅士和穿着破烂衣服的酒鬼通常共聚一堂,争夺着自己心仪的作品。而当时,拍卖行和卖古董的小店成为了培育鉴赏家的土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和谐的市场环境逐渐解体。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新闻媒体对于艺术品销售的报道首当其冲。1969年,《纽约时报》旗下的周刊《国际先驱导报》成为第一家开辟艺术市场专栏的主流媒体。几个月后,英国《泰晤士报》就雇佣一个统计学家来干同样的事情。从此,艺术作品的价格开始像股票市场一样被报道,每次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巨头的专场拍卖后都会出现若干篇“股票时评”。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媒体对于拍卖上的高价作品越来越关心。相对于包容万象的艺术市场来说,媒体的关注点永远集中在市场的王者身上,对于高价作品广泛的市场报道使得人们产生一种艺术市场蒸蒸日上的幻觉,实际上市场的繁荣仅集中在少量的明星艺术家身上,而这个名单上的艺术家不会超过15人。简而言之,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艺术市场变成了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明星艺术家的作品奇货可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乏人问津;最贵的作品和消费级别的作品市场活络,中端市场则不见起色。

过去30年间,拍卖市场已完全超过我们的认知。翻开现在拍卖行的图录,一本拍卖图录通常以一篇几千字的前言开篇。这些前言充满着大量没有必要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使之看起来像专家的学术论文。这类拍卖文章使得那些新玩家相信拍卖行的估价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很少有人会有胆量去挑战这种估价的合理性,比如为什么同一位艺术家的两件估价类似的作品最终拍卖结果却差别那么大。

当然,这和近年来买家群体的身份变化也有关。之前,买家只有在完全确认自己判断的时候才会冒险出大价钱去买一件艺术品。今天,金融家加入到市场中来,但是他们却更加相信拍卖图录上的估价和拍卖行内部专家的建议,精明的金融家似乎忘记了拍卖行的职责就是卖掉委托给他们的作品。估价越高,拍卖行获得的佣金也就越高,有谁听过拍卖行的内部专家会说一件作品的估价过高?

艺术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上最不民主的市场。即使是那些最低端的艺术品,中产阶级也需要制定购买预算,而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性购买。在早期,除了那些名家之外,老大师的素描随处可见,而且价格便宜,现在却变得极其稀缺、昂贵。在纽约,拍卖巨头现在每年仅举办2-3场拍卖会,这使得潜在的买家根本无法将自己的视觉经验转变成鉴赏基础。但是,对于艺术品来说,理论知识却是永远无法取代的,在博物馆里被动地欣赏作品和实际购买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随着买家的眼光丧失了敏感性,他们越来越难以将精力集中在他们所看到的作品上。文字成为撩拨买家出钱惟一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现在的买家也更愿意相信自己所读到的文字而不是看到的作品,这种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当代艺术的成功。

什么叫对死亡的敬畏?什么叫对童年的追忆?华而不实的评论变成了藏家对于“名牌”的追逐,购买一件赫斯特的作品或者一件昆斯的作品已经变得和购买一个爱马仕的皮包无异,只不过前者的门槛更高。市场对于培根、李希特、沃霍尔特等市场明星的追捧使得一大批本可以大有可为的年轻艺术家沦为炮灰,动辙千万级别的高价使得博物馆等严肃收藏机构被逐渐边缘化,优秀的评论文章和学术性的展览沦为了艺术家下一个高价的背书,看似平常的收藏行变成了有限开放的游戏,曾经批判性的艺术变为超级富豪的私人玩偶,这就是今天的艺术市场。

(作者系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收藏已变为有限开放的游戏

原文链接:http://collection.sina.com.cn/plfx/20140430/0801150449.shtml

稿源:新浪收藏